大熊猫网

首页>>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研究成果

论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

http://www.ourpanda.com/   发布时间: 2010-07-14 10:23:39   来源:中国熊猫网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是全球自然保护事业的标志和“旗舰”物种。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不仅是大熊猫这一神奇物种的发现地,大熊猫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大熊猫最大最完整的栖息地。2006年7月12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全票通过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大熊猫将不仅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还将受到国际准则的保护,从此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总体来看,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的系统工程,全民参与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环境的意识正在不断普及并深化,这一切都更有力地推动保护事业的发展。作为保护事业的实践者,我们深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正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新举措,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而又迫切的历史重任。

一、正确处理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关系 

保护大熊猫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为大熊猫创造一片真正的净土,还生物一个原生态的生存空间,将是所有保护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大熊猫栖息地区域是我国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发展较差的区域,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充分认识保护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保护是前提、是基础,发展是关键、是保障。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离开保护的发展得不偿失;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离开发展的保护步履为艰。

2.整体与区域的关系。

应对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破碎化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区域的关系问题,要从整体入手做好全局性的规划,从区域入手抓好具体保护措施的落实,整体保护是基础,区域保护是关键。

3.自然修复与人为干预的关系。

在大熊猫种群恢复和自然环境的修复上要以自然恢复为主体,人为干预为补充。过多的认为干预将降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质量,改变栖息地自然环境,使大熊猫对栖息地的适应性降低,最终影响大熊猫的生存质量。

二、积极探索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措施

1.限制工业开发项目是栖息地保护的首要措施。

不合理的工业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并且对环境的破坏还有一定的辐射效应,因此,在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严格禁止工业开发项目是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继续破碎化、岛屿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是其它保护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建立大熊猫生态走廊带。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自然资

源最丰富、生态地位最重要的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载体,历史已经证明,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各个大熊猫生态走廊带上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大熊猫栖息地连为一体,促进大熊猫种群间基因交流。

3.推进保护区法规建设,减少人为干扰破坏。

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我国在这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对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环境进行保护,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环境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继续加大自然保护区及整个大熊猫栖息地的行政执法力度,依法委托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行政执法权,加大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严禁对大熊猫主食竹非法损毁采挖。同时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工作,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做到“一区一法”。

4.发展社区经济,减少保护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熊猫分布区的群众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靠科学技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改变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习惯,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是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此为契机筹集发展资金和项目,按照可行性、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推进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示范,为社区提供替代能源,减少对薪柴的利用。要大力开展经济林增收、养殖业发展等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要加大道路桥梁修建、通讯通电线路架设等基础设施的资助力度,改变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有条件的社区,指导群众开展生态旅游,使社区群众在保护森林资源中受益,自觉增强保护意识,最终实现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有效保护。

5.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巡护监测,准确掌握栖息地的变化规律。

要认真做好大熊猫栖息地的资源调查、科学考察工作,查清本底情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在大熊猫栖息地内布设监测样线,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定期监测,掌握区内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变化情况。特别是要监测竹子开花结果及大熊猫在竹子更新过程中的迁徙规律和生活习性,开展相应的研究,如竹子开花与地震的关系;竹子开花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等,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加强栖息地保护区科研能力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有条件的保护区还要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6.建立应急防控体系,应对突发和灾害性事件。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各个大熊猫保护区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洪水、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大熊猫主食竹开花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应制定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科学合理规划,将野生动植物保护应急基础设施和物质储备纳入各级管理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力加强,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灾害季节来临前,储备必要的野生动物食物、人员防护装备、药品、工具器材等,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此外,汇编应对各类灾害的宣传册,定期对保护区职工开展培训教育,从而提高保护区管理工作中的应对灾害的能力。

7.弘扬大熊猫文化,打造大熊猫品牌。

大熊猫不仅仅只是一种动物,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品牌,它不但具有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以及深邃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人民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睦邻友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理想。大熊猫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一种文化,享有无与伦比的世界知名度。但大熊猫文化却一直埋于自然,深藏闺中,鲜为人知。要正确认识和定位大熊猫文化品牌及其核心价值,用整合策划的手段来规划大熊猫文化品牌,用市场化来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推动大熊猫文化品牌产业化,逐步实现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市场化、战略化,同时以此为途径来弘扬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有效保护。